PEHR 实践(15)| 恰逢人力资源日,谈一下自己的 HR 工作经历

2020.08.18

正好赶上今天是 8 月 18 日,挺吉利的一个日子,也是 HR 工作者们为自己设立的一个节日,叫做中国人力资源日。查了一下,这个节日的来源如下:

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沙龙与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并同《人力资源》共同倡议并发起中国人力资源日。

由于人力资源一词起源于西方,而 HR 在公司日常管理中提法也日益通用,因此,H 是英文中第 8 个字母,R 是英文中第 18 个字母,8 月 18 日,简单中性的选取方式却又暗合了中国人对于好日子的心理,带有好事成双、吉祥、富贵的意味。

回顾这些年来自己的职场历程,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哪个公司,都是伴随着 HR 这个职业的,所以也趁着这个日子给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第一份工作:莫名其妙地踏入 HR 行业

从本科到研究生我都是在工科院校读的管理专业,专业也会和工科有一定结合,方向偏重于投资决策、工程概预算、财务管理等相关领域,所以人力资源相关的知识并未接触。

毕业后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一家大型保险集团在葱省的分公司,由于硕士毕业是在 4 月份,我报到的时候,同批次招的本科生都还刚开始实习,公司也还没有具体岗位安排,所以就暂时留在了人力资源部门帮忙。于是,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我这近 20 年职场生涯的职业。

回忆当初刚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真是懵懵懂懂。这也是我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对工作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由于我是那一届招聘的两个硕士之一,领导比较重视,又比别人早到岗半年,所以自然就承担了很多重要工作。工作不到一年,又被部门经理推荐到了在渔村的集团总部,从此开始在南方的生活到现在。

在分公司做的工作相对比较繁杂,面试分支机构员工、陪领导去分支机构宣布干部任命、制作岗位说明书和考核指标、组织架构设计等等啥都做,但还比较浅。到了集团之后,开始专注于薪酬绩效模块,也开始深入钻研这个领域的 HR 专业知识。

相对来讲,薪酬管理这个工作在 HR 里面还是比较重要、比较专业的活儿,内、外部的沟通也比较多。在集团做的比较高端,叫薪酬设计岗位,用外资咨询公司的一套先进工具进行岗位评估,根据市场薪酬数据设计薪酬区间,以及制定国内不同地区的薪酬系数。做了几年,自认为在这个领域也算是比较专业的了,但时间久了,还是偶尔觉得有些枯燥。虽然后来拥有了面试官资格,经常参加人员选拔,工作内容也算丰富,但此时还是有了想去做更专业工作的冲动。

这是我第一次想着转行。集团内部有很多不同的业务,也有和自己所学专业比较相关的岗位。于是,有一次通过内部招聘渠道应聘了一个子公司投资岗位,满怀希望但最终杳无音信、希望破灭。后来集团的架构不断变革,经常搞各种改革项目,觉得有些疲倦,而且觉得这样喜欢折腾的文化氛围自己有些不适应,于是第一次想着跳槽。

第二份工作:央企 HRBP

当年证券市场火热,自然想到证券公司工作,很顺利地被一家央企下面的证券公司录用,在投资银行部做类似 HRBP 的工作。工作内容从最高端的薪酬设计一下子到了具体操作层面,不过我觉得更接地气,也并没有排斥。

我记得入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劳动合同续签,当时很多人劳动合同到期了,但迟迟不签字,后来知道很多保荐代表人对其中的竞业限制条款有意见。我当时提醒大家签劳动合同也是保护自己的权益,好像一下子就有好多人开始签字了。

日常工作基本就是我一个人,还要兼顾一些行政工作,尤其是很多会议的组织和会议纪要整理。在业务团队工作就不像在职能部门那样比较有规律,我记得有一次业务会议从周日的下午六点开到了周一凌晨两点多才散会,搞得疲惫不堪。

也还记得当时一个人第一次开始组织培训,提前坐了好久的公交车到大梅沙选酒店和培训场地,为培训主持和晚会组织而焦虑,临时跑到海边租借相机却没带够钱只留下一张名片的尴尬,很多原来没做过的 HR 工作都从这里开始做了。

当时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招聘吧,那几年是投行业务大发展的时期,人员规模也急剧扩充。我独自一人组织了五个城市的校园招聘,包括宣讲、解答问题、组织几轮面试,那时候干活还是挺有激情的,也很受大家认可。很多那个时期从学校招来的学生,现在已经是行业内的精英了。

在那两年投行业务大发展的时期,我也有过转做业务的冲动,但是想想要从头开始,和那些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一样起步,还是不甘心放弃已有的 5、6 年的工作经验。后来,部门领导发生变动,和分管的领导在性格、理念、做事风格上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就开始了第二次跳槽。

第三份工作:国企 HR 总部

这次同样还是在证券行业,从央企到了一家国企,又回归到了人力资源部门。这家公司是以激励市场化见长的公司,所以虽然是国企性质但业务团队却很有狼性。我又回归到了擅长的薪酬激励相关工作岗位。

之前经历的两份工作,尤其是在业务团队中实际工作的体验,对我的工作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一直在提 HR 要做业务的伙伴,要深刻理解业务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制度。虽然我当时在业务部门参加各类会议时,对很多具体讨论也不是特别理解,但当我跳出这个圈子,再回归到 HR 部门做制度设计,再去思考这些业务模式时,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外,激励制度不同于薪酬设计,之前的薪酬设计只局限于固定收入部分,而浮动的激励部分当然更具有挑战性,也是最能发挥公司制度优势的部分。刚开始,面对一堆财务报表时我真的惊住了,从没想过一个 HR 人员要面对这么复杂的财务数据,这是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好在通过前人的底稿,慢慢搞清了各个财务数据和最终薪酬激励核算的勾稽关系,慢慢也成为了半个财务专家。

这家公司是我目前待过最长的机构,整整 8 年,工作主要在激励制度设计、激励的核算、组织绩效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方面,中间还做个一些很基础的社保、公积金缴纳,以及承担过 eHR 系统建设的项目工作。可是这些年在职位上一直没有提升。虽然职级提过两次,薪酬也涨了,优秀员工也评了,但是在国企想晋升到管理岗位难上加难。

经过这几份工作,可以说 HR 所涵盖的各个模块我都具体实操过了,而且也积累了很多丰富的实战经验。管理经验也算有一些小的积累,这三份工作后期都有一个小团队带,所以有时就开始想是应该可以转向 HR 管理岗位的时候了。

不过,在第三个东家的工作总体上是处于一个挺满意的状态的。首先,从企业文化上,虽然是国企,但大家都很务实,同事间相处也比较和睦,没有所谓的拉帮结派。第二,工作内容上也属于 HR 部门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公司也是比较受重视的,经常要给董事长、总裁汇报。第三,公司的福利待遇也确实不错,在熟悉了几年后工作量也不感觉有多大,所以在后几年确实过得算比较安逸。

但时不时还是有些想改变的想法,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安逸地继续下去还是再迎接一下新的挑战就成为经常在内心纠结的一个事情。当然,过程中也有猎头不断推荐机会,也会去了解一下,不过始终也没有合适的契机下定决心改变或被足够好的机会所吸引。

目前的状态:从 HR 专业实现到 HR 管理的转型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部门领导发生了一些变动,可能他自己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吧,他去了一家同业相对规模比较小的公司任职高管。领导头走时,表达了想带几位骨干的想法,但由于前途并不十分明朗,所以无法给出确定的承诺。

我的机会其后也出现了,同业券商的一家投资子公司招聘一位 HRD ,非常符合我的职业预期。既可以不离开熟悉的行业,也能够完成职业的转型,而且目前公司规模不大,感觉管理复杂度不会那么高。

刚进入这家公司,正赶上公司迅速发展的时候,所以人员招聘速度很快,不断有新人加入,因此最开始招聘是最重要的工作。同时,机制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要给业务团队明确的预期,于是开始接触更高端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制度设计。

由于之前 10 年多都是在央企或国企工作,刚进这家民企的时候,还真是有些不适应。没有了背后的那些资源优势,民营企业必须要更市场化,要求的工作效率也要更高。好在有多年的工作积累,应付一些日常的事务还是绰绰有余。但毕竟对这个行业以及这家公司的业务情况还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最开始时常会陷入焦虑也在所难免。

我记得刚转型的前半年对我来说简直是种煎熬,时时找不到自己的状态,体重开始上升,显示出过劳肥倾向。在入职六个月转正答辩的时候,我感觉也是勉强过关,于我而言,还没有真正适应新的角色。

转眼过了春节,一个新的春天开始的时候,好像就突然开窍了。成功的开始是在第二次向董事会汇报激励方案时(第一次被否、很郁闷),汇报的时候好像来了灵感,当然也得益于事先精心的准备。方案汇报得很顺利,董事们的问题也应对自如,尤其是对于那位肯定会提出很多意见的董事我事先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在会上没有被问倒,成功过会。

再后来,在人才引进上,也是开始人品爆发。我来之前,公司基本都是靠猎头推荐人才,而之后,我开始自己建立招聘渠道。尤其是独自引进了两位高管,给老板强有力的支持,成为那年我业绩的亮点。

高管是我引进的,自然跟他们的沟通也就十分顺畅,跟老板的信任关系也逐渐建立,自然也有了些默契。而此时,公司内部的人员也逐步熟悉了,做工作也就顺利多了。慢慢地,我也开始注重团队管理,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加强定期的任务管理,充分授权,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信任。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重视个人的成长这个课题。以前,我是根本没意识到的。刚开始工作时,觉得不断学习 HR 各种专业知识就是成长,学多了厌倦了,工作开始每年重复,就没有了成长的动力与激情。而在新的公司,我开始体会到成长的乐趣,而自己内心也真正产生成长的需求,通过不断磨练,也收获了一点点进步。

工作小结

岁月匆匆,从业近 20 年,也算一个油腻老 HR 了,这个工作所应经历的事情也都经历过了。在这个行业有很多成功的前辈,实现了从管理到业务、再到成为老板的成长;也有很多成长为本领域成功的专家或公司的顶梁柱。而我有自己认可的职业行为方式,我所坚守的是做这个职业最起码的真诚和公正价值观,虽然做的不算成功,但内心坚定。

我有时也还会想,是否还有转行的可能?但又再想,为什么要转行呢?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享受其中,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能带来成长,那就是一个值得一直去做的职业。

价值与成长,这是从事一份职业能给我们的最好的恩赐,也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